美国人最怕的事股策略,还是发生了。他们的王牌战机F-35,如今不仅造得慢、改不动,连卖给盟友都要临时加价,而这一切,竟然都跟中国有关。
特朗普对华发起的贸易战,对美军工的恶劣影响还在持续蔓延,最近,印度《欧亚时报》曝出一则猛料,称美国F-35战机那个号称“Block 4”的重大升级计划,彻底烂尾了。
原定2026年要完成的66项升级,现在只有12项勉强进入测试,剩下的全部卡在研发和供应链环节。最快也要拖到2029年,甚至2031年。成本还一下子飙到60亿美元。
怎么回事?
问题就出在“中国制造”的身上。
F-35升级中最关键的一环,是换装新型AN/APG-85有源相控阵雷达。他所需要的氮化镓元件,极度依赖稀土材料。
而中国,恰好是全球稀土供应链的“总阀门”。自从中方对美实施稀土出口管制之后,美国不仅是战机改不动,连正常生产都成问题。
特朗普原本想用高关税逼迫中国对美国低头,但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,中国这一招稀土反制,正好打在美国的“七寸”上。
由于供应链断裂、成本失控,美国连已经签好的军售合同都开始耍赖了。据《突破防务》消息,瑞士2019年以64亿美元订了36架F-35A,当时,为了防止美国加价,瑞士还专门白纸黑字写明“价格固定”,结果现在美国突然变卦,要求瑞士必须得加钱!
美国给出的理由就是第18批次成本涨了股策略,瑞士没赶上便宜的那几批。
就这种诚信水平,以后谁还敢跟美军工做生意?所谓“西方契约精神”本身就是个笑话,在强权面前,所谓条约更是废纸一张。
事实上,瑞士会不会加价去购买美国的军机不是我们关心的事,但通过这件事,更多国家看清了美国的丑恶嘴脸,同时也看清,美国在中国“稀土管制”面前是毫无还手之力。
美国自己的军机都造不出来,不够用,还能拿出多余的卖给别的国家?不过是纯纯割韭菜罢了。
而在美国军工制造陷入困境时,中国正在用实力逆转世界潮流。
近日,美国《军事观察》杂志注意到,在2025年中国空军开放活动与长春航空展现场,有一架编号“CB10300”的歼-20亮相。
懂行的人一眼就明白了,“CB10”代表第十批次,“300”就是第300架量产机。所以美国认为,加上改进型歼-20A和双座版歼-20S,目前歼-20系列总服役量估计已突破350架。
不久前,歼-15系列设计师孙聪说过,在未来,就像“造手机”一样去造飞机。而现在中国的歼-20,正在以“造手机”的速度量产。
这什么概念?
未来无论是歼-20还是它的升级版股策略,亦或是歼-35系列,量产速度只会更快。这对于美国而言,简直是个噩耗。
美国F-22早就停产,总数量不过180架左右。而今美国的F-35的制造也陷入瓶颈,美国的战机是坠毁一架就少一架,卖出去一架也少一架。这个空缺,短时间内也可能无法填补。
而中国不仅在五代机数量上实现反超,还在不断推出新构型、新批次。
更让美方焦虑的是,中国的六代机验证机早已上天,而美国的F-47还停留在模型和PPT阶段。
换句话说,中国这边已经在试飞下一代战机,美国却连这一代的升级都搞不定。
很多人会疑惑,美国不是自诩科技第一吗?怎么连个战斗机升级都搞不定?
问题从来都不在技术本身,而在整个产业生态。
中国拥有从稀土开采、提炼到零件制造、总装全流程的自主产业链。而美国,早就在全球化分工中把中低端环节转移了出去,平时看似省钱省力,一旦被人掐断供应,整个项目就得停摆。
这也是为什么孙聪院士敢说“要像造手机一样造飞机”。背后没有全链路可控的供应链,谁敢放这种话?
如今F-35面临的,早已不是“某个零件断供”的问题,而是系统性危机,产能跟不上、升级推不动、成本控不住、信誉还在崩。
而它的对手,歼-20和歼-35,正借助后发优势和技术迭代,在空战性能、雷达系统和电子作战能力上实现全面领先。
这不是一两款战机之间的输赢,而是两个大国高端制造体系、供应链韧性、战略定力的全面较量。
回过头看,美国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战,像极了一出自伤八百的闹剧。
中国没被打垮,反而借势完成了从“被动接招”到“主动出牌”的转变。稀土管制只是其中一张牌,但却精准打出了“战略威慑”的效果。
现如今,美国拼命寻找稀土替代来源,开发回收技术,甚至推动“友岸外包”。但在可预见的五到十年内,很难完全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。
而中国也不会停留在“卡脖子”这一步。
从歼-20的快速量产,到六代机的先行试飞,再到航母、无人机、高超音速导弹的全面突破,中国正在用实实在在的产能和技术,重新定义全球军工秩序。
这场高端制造的竞赛,中国不再是在后面追,而是在前面领跑,而F-35的困局,只不过是一个开始。
七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